发布时间:2024-12-01 10:24:59 | 金泉留学网
所谓“庚子赔款”,是指1900年“庚子年”,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,慈禧老太婆一时头脑发热,宣布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,最终闹得差点收不了场,北京紫禁城皇宫被八国联军占领。
为了大清国能苟延残喘下去,慈禧老太婆咬碎牙齿和血吞,于1901年(辛丑年)9月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《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》,即《辛丑条约》。条约规定,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,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,按4%的年息,分39年还清。
其中,吃得最凶的是俄国,其分配比率为28.97%;其次是德国,为20.02%;再次为法国,为15.75%。之后依次是英为11.25%,日为7.73%,美为7.32%,意为5.91%,比为1.89%,其余都不足1%。
则按照《辛丑条约》规定,美国所得赔款32,939,055两官银,本息合计71,897,769.55两,约合2444.8万美元。
到了1905年,中国已支付了1244.8万美元给美国,尚余1200万美元。
但就在这一年,美国政府经过调查,发现本国原索赔额度虚高,认为“除确实费用及一切损失赔偿1165万美元,所余1200余万元其实是多余的赔款”。 金泉留学网
这一调查报告被担任晚清驻美利坚合众国公使——广东番禺县(今广州海珠区黄埔村)人梁诚敏锐侦知,他立即抓住机会向美方提出了降低赔款数额的要求,并多次向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海约翰进行交涉。双方扯皮到了1908年,美国人终于同意将尚余1078.5万美元未付款,自1909年起每年“退款”70万美元,一部分用于办清华学堂,一部分用于留学生费用,没用完的存起来作为清华基金。
这当然是一件好事,但必须声明,我们没有必要为美国人感恩戴德。
打个比方:强盗将你家的财产劫掠精光了,看你可怜,又给你留下了一点生活费,你用不用对他感恩戴德?
另外,强盗给你留一点生活费,是看你可怜,动了隐恻之心。
美国却未必是这样。
美国是怕你饿死了,以后不能再从你身上榨取更多的财富,所以才给你留的生活费——这才是深谋远虑,这才是真正可怕。
要知道,早在1882年,美国就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;1904年,美国国会通过将所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法案。
为什么在1905年这个节骨眼上开始有了“退”庚子赔款之议呢?
原因是这年中国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,美国对华贸易量减少了百分之四十,其中纺织品出口下降1/2,石油下降1/3。
为了避免竭泽而渔、焚薮而田,美国才同意议“退”还庚子赔款。
必须明确,这个“退”并不是退还现金,或者剩余的钱不用再还,而是钱要继续交,由美国支配使用,拿来培养中国赴美留学生,实际就是培养自己未来的代言人。
章太炎一眼看穿,美国此举实际上是“鼓铸汉奸之长策”。
"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"——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
每当有人提起战争有多花钱的时候,不少人都觉得战争就是一场烧钱的游戏,没点国力根本玩不起。这种说法并不错,但也不全对,它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战胜国可以把战争的成本转嫁给战败国。
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。他们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,聚集了一支配有当时最为精良装备的部队洋洋洒洒的攻进了北京,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王自知不敌望风而逃,带着光绪一路跑到了西安。
没能逮到清政府高层的八国联军自然把整个北京给掀了个底朝天,能抢走的全部抢走,带不走得直接烧掉。不过,八国联军此次的行动不是为了彻底消灭清政府,而是为了求财。明明是入侵者,他们却给慈禧开出了条件,需要对他们进行资产上的"补偿"。
《辛丑条约》因此诞生,清政府不得不赔偿给列强共计4亿5千万两白银。
清政府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,列强也很"好心",说你们可以"分期赔偿",于是为期39年的赔款时间以及4%的年利息,直接将这笔赔款变成了9.8亿两白银!哦对,还有赔给基督教会的2000万两白银,一共是10亿两,这笔款项史称庚子赔款。
这么一大笔赔款差点没让列强笑开了花,俄国的公使直接公然得意忘形:"这是俄国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买卖之一!"这所谓的"八强"分别为英、美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意、以及如今已经不存在了的奥匈帝国。
1908年,美国率先带头表示要将这笔钱退给中国,但只能进行教育作用。真的是美国好心或者良心发现吗?并不一定,看看美国的具体要求吧。他们并非直接退回这笔款项,而是鼓励中国派遣留学生来美国,用这笔钱给中国赴美留学生做生活费、奖学金。
同时美国还拿着这笔钱在我们国家建设了非常多的大学,比如说如今著名的清华大学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建设的。对于美国来说在,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输出自己的思想,并在中国培养一批亲美派人士,甚至可以吸纳中国的"神童",用的还是当初清廷赔来的钱,实在是一本万利。
后来一战爆发,中国也被动卷入了一战的战场,其他欧洲国家自然不好意思再让中国出钱,就免除了庚子赔款中利息的部分,并且允许继续延后5年支付。随着奥匈帝国跟德国的战败,中国作为战胜国自然免除了对这两个国家的"赔款"。
之后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,再加上中国的留学生逐渐崭露头角,法国等国家也同意要全面退还赔款,但他们和美国一样,也是打着投资教育的幌子来在国内扶持他们的代言人。
唯一比较特殊的是俄国,随着1917年的十月革命爆发,苏维埃政权建立,他们表示无条件单方面的退还中国的票据赔款,也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,但是需要北洋政府承认这个新诞生的政权。
直到1933年的时候,大部分的国家都把钱退得差不多了,唯独除了日本。日本不满当初只分到了最少的赔款份额,甚至当时在日本还有一种论调,认为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明明是战胜国,但却亏了本。
不过,虽然日本曾扬言:“分文不退”,但看着其他列强都退款了,表面上日本还是做了样子的,表示自己会把钱拿出来在华搞"文化事业";但实际上,赴日留学的留学生都是自费,各种教育团体也都没有收到过来自日本退款中的任何一分钱。因此尽管后来各国都出现了一定的退款潮,但日本却是根本没有退回。
金泉留学网(https://www.jqliuxue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民国时期留学花费的相关内容。
出国留学在民国时期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类型。自费留学的门槛看似低,实则高。之所以说门槛低,是因为当时出国无需护照,无需提交繁琐的材料和认证,前往日本甚至无需签证,只需填写表格,第二天即可获得批准。然而,门槛高在于,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,连考虑的余地都没有。季羡林先生曾表示,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承担自费留学的费用。因此,许多自费留学生,如徐志摩和邵洵美,都来自有工厂、公司、当铺和大量土地的家族,甚至持有运销别家股份。